广告
摩信网 > 杂闻 > 阅读文章
摩托车的选购之道:对智商税的理解
2022-11-18 14:25:25   来源:群策网   类型:转载   作者:佚名   阅读(7336次)
 

 私信里偶尔地会收到一些查询,提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五花八门的纭纭同类商品中,选择最好的。估计,这些查询者心里面都已经带着一些选择、甚至是有了基本的结果或者是倾向性来发问的,由于平时不怎么看车评,有时候还真不容易去找到合适的描述,去把不同商品之间的具体差异点去说个清楚。

经常有朋友提醒我,现在的潮流是吐槽为王、流量至上,我们也该顺应潮流。对于这一建议,也曾想过那么一阵子,但发觉吐槽容易、但里面的论点与论据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却是一个有着极高成本的活,并非嘴巴上的瞬间畅快就完事 —— 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商品(至少现在还没有),任何的商品都一定有其不足之处,价格上的、性能上的、配置上的、风格上的 ... ... ...

任何一款车型,以自己的认知水平,我都可以罗列出其不足:譬如刚刚拿了世界冠军的 DesmosediciGP,除了快之外、其他都是吐槽点;譬如俗称 “ 地平线 ” 的一些国产跑车,除了便宜之外、也同样满是缺点。

这些年流行的一个词语叫做 “ 智商税 ”,能在高谈阔论、唾沫横飞的场合里经常听到。这似乎是一个从 “ 性价比 ” 延伸出来、用于概括结果的用辞,算是一个 “ 学费 ” 的青春化替代语。只是,没花多少钱买了一台廉价的 “ 地平线 ”,或者花天文数字买了一台 RC213V-S,究竟是哪一个选择、属于交了智商税?!最便宜的车是否就意味着没交智商税、或者是少交智商税?

智商税的潜意识里,那就是这件商品不值这个价格,“ 性价比 ” 太低。动辙就来的智商税,意味着说话之人对制造商或者是流通环节、有着一个很高利润的判断。当然,在事实上,这年头除了医疗产业的毛利会高一点之外,我还真的想不出有哪些产业是高利润的。

背景故事说完,让我们回到正题:如何在眼花缭乱的商品里、作出选择。我的第一建议、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出发的自知之明,先从宏观开始,再到具体车型、具体配置这些微观部分。这一话题的主要观察点如下:

1、自知之明有两个方向:现在的、固态可判断的,未来的、动态的潜在变化方向。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具体的硬需要,和抽象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需求;

2、鱼与熊掌之间,就看眼前可预见的、与未来不可预见的,这两者之间,在心态上会向哪里倾斜,从而去作出选择,让思想斗争可以终止、不再纠结;

 3、当下,摩托车即使不属于一件大宗商品,也是仅次于此的产物。要知道每一款摩托车(包括抄袭的),都经过了层层的设计与筛选:从定案之初就规划了所面对的主要消费对象,研究好其他现有产品的价格去作对应的判断。有点规模的工厂,背后有一大堆的数字模型,针对市场去开发产品。作为消费者的本身,其消费场景与心理本来就已经是被设计好的,“ 性价比 ” 早就被重构好;

4、摩托车是一件涉及到安全的商品,除了通勤的需求之外,我从不认为在玩乐的领域里,在硬件上、会有一步到位的可能。能够一步到位的,更多的就只是瞬间心态与感觉 —— 有时候不得不把座骑一步一步升级的过程,与人生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缺失了青春时代这个过程、从孩童直接进入成熟年代,一步到位、看上去感觉省了钱,但对于玩车的乐趣来说、究竟是否真的有意义?

5、如何选车,本质上就是如何用更好的价格、买得到同样体验的车,或者是避免在短期内经常换车。前者无解,因为我向来只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而后者的答案一般只会是大品牌;

 6、可判断的硬需求,这个容易理解,诸如口袋里有多少预算、驾龄多长、买来的主要用途、出行的周边环境如何、有否特定的需求,等等;

7、踏板、越野、胯骑,不同的车型满足不同的使用环境,而不同的制造商、其产品都有其特点,在产品开发之初、这些特点就已经形成了雏形。确切地理解自己的出行硬需求,为自己的这些硬需求,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字模型,究竟在哪方面的应用占主要地位,相信会有助于如何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8、较难判断的是接下来的演变:是否很快就觉得动力不足、操控不顺、小毛病等烦心问题,从而产生一个换车的念头;

9、基本的原则是,摩托车是一件商品,其首要的意义是让生活更加便利、更加高效,随着年月一天一天地过去,它能够见证并伴随着你一起渡过很多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光。因此,不管未来如何,可靠、耐用,都是第一要素,尽管在中国,我们面对着摩托车强制报废政策;

10、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譬如买台地平线、学会了修车。这句话没有贬义的意思,条件的限制之下,这些说不准也是一种收获 —— 至少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机械结构的认知水平,这些至少都是在遇上麻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11、错误的选择,是最大的智商税,而非商品本身的溢价程度。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从而冲动消费,这很可能就是最大的智商税;

12、说了一大堆,其实似乎什么都没说,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与思维、三观,实难一一说清、列举例子。但多反思、多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探索一下表面所见所闻的背后,总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编辑:阿飞)
0
广告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