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摩信网 > 维修改装 > 阅读文章
摩托车文化
2013-02-17 23:49:00   来源:网络   类型:转载   作者:佚名   阅读(1.4万次)
 

为何玩摩托?”

“身体里的雄性荷尔蒙使然。”

“为何痴迷摩托?”

“因为我需要一根可以不被背叛的精神支柱”

“为何坚持摩托?”

“男人的执着,加上摩托的值得。”

“为何不选择汽车而选择摩托?”

“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摩托,是我的生活方式。”

“你还要不顾危险地摩托下去?”

“我很清楚自己的担负,我会尽可能规避危险,我会对你们尽责!但离开了摩托,我将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摩托车,一直令无数男人着迷着的机器,是人们能感觉动力的最直接的工具,翻开摩托车的历史,一页一页灿烂绚丽,各种机车文化,源远流长,总是能看到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是什么让我们神往呢?是动力?是速度?不对,是男人爱动这动那的个性在吸引我们,吸引我们走近这个有魔力的机器,男人的天性就是探索,就是追寻,所以我们才义无返顾的接纳了这个机器,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为它谱写着光辉的历史,男人造就了摩托,摩托造就了男人钢铁般的性格。

一台摩托车的生命里在不断的接受着我们对它的改动,男人深深的爱着它,但是永远不满足于它现在的状态,反反复复的斟酌着它,计划着它的未来,不断的改动着,不断的进化着,它也在承受着不断进化的过程,渐渐的蜕变成摩托车历史前进中的一段足迹,留下它那光辉的瞬间。男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我的个性,在量产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驾,不断的往它的身体里注入自己的思想,努力的让它成为自己个性的代言,成为自己无形的名片。当男人驾驭着充分体现自我的动力机器穿梭于城市,那种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恐怕用人类的词汇难以形容。

看到外国的摩托文化,恐怕不只是我们车友所撼动吧,我们生活的人群,多多少少,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那种狂野的铁骑形象,深入民心,令大家最深刻的恐怕是美国的骑士精神了吧,那种坚毅的神情,壮观的团队,真的让我们很难忘记,在很多车友年轻的时候和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记住了他们的形象了吧,也确确实实的影响了我们。那些马达轰鸣的大家伙,发出狂暴的怒吼,真的太有男子的气魄了,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摩托的文化,延续着摩托的精神。有时候我们通过电视电影看到在国外,有的人在自己家的小仓库里,自己整理着,修复着一台老旧的机器,一步一步,太有感觉了,相信很多朋友也幻想过自己是画面中的主角的样子,最后骑上自己满意的作品,去任意的驰骋,追随着自己自由的脚步,追随着自己梦想的生活。

现在世界庞大的摩托产业里,我们国家的生产技术和代工量已经成为了不可代替的中流砥柱,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我们的摩托文化,在宏伟的摩托文化里,我们没有可以渲染和自豪的东西。现在的摩托文化基本融合了所有我们能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在美国,在英国,在日本,在泰国,在法国,在德国……每提到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的摩托形象,但是在中国,我真的想不出什么太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杂乱,有些没有根据。我们现在的身边真的找不出什么很统一的风格,或很有我们自己风格的团队。在我看来只有刻意的模仿,盲目的跟风,完全没有自我,没有定位的中心,虽然看起来很酷,虽然看起来很眩,但是这只是迷惑外行的一种简单做法。相信全国的车友心中都有这个迷惑,为什么国内的大气氛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和谐,不融洽,是车有等级区别,还是我们的实质有等级区别?正当时下全球流行中国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团结起来,努力创造中国的摩托文化,创造中国的摩托历史,车友玩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化。我真正参与到中国车友行列并没有多少时间,但是确实也看到了我们身边的各种问题,在身边玩摩托的朋友总是认为贵的大的,就是好的,在我看来真的是大错特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有很多的车友一味的追求着速度,在挑战速度的时候忘记了安全,忘记了期待他的人,最终是换回了不值得换回的东西,真的是太傻,玩车的心态真的是太不成熟。

在中国的摩托世界,来到我们身边的外国机器,来的太快,来的太猛,在我们还没有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认识之前,有很多车友就已经拥有它了,但是真正能了解,能认识你身边的这个钢铁家伙的车友又有几个?我承认速度是摩托车的诠释,但是摩托车并不是速度的诠释,大家在了解和认识它的过程里你会得到很多很多的生活真谛,能给你带来很大的精神财富。现在各地的车友也经常有很多的聚会,真的不错,一起跑跑,交流一下行驶,维修,保养的方法,互相学习,真的是很好,我也很赞成这样的做法,促进我们的摩托车文化,促进车友之间的技术和感情。但是也确实看到了很多团队盛气凌人的样子,真的受不了……记住,一个强大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友善团队,一个能献出友谊之手接纳别人的团队。有很多改个手把,换个轮胎,就到处大喊自己改装了的朋友,我劝你们还是冷静的休息休息吧,不要在现在这个文化和科技让地球成为村子的世界里丢人了,每个地方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做为中国人,不要嫌弃高低贵贱,能不能拿出我们的这个文化古国的历史来真的造就出点让人刮目相看的摩托车文化。我们真的有太多吸引他们,让他们看不懂也看不明白的东西了,我们不要再迷恋人家那些临摹、效仿已经无法超越的文化了,因为那些文化是他们用了我们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而得到的,并不是我们能用我们超强的模仿和理解能力能打败的。 

在摩托车的历史里不乏各种改车的高手,但是不知道车友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他们的本意,每当改出马力,速度惊人的超级机器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像有些车友那样不顾一切的狂奔,狂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他们是在保证一切安全的情况下在向大家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我不否认有地下的疯子,但是大家应该领悟他们展示的不是疯狂而是他们拥有的技术,只有自己心态平稳,看什么都客观一点,才可以创造出满意的东西。经常能听到车友的抱怨什么太贵,什么接受不了,我从来没有做出过评论,做出过说道。真的,其实有没有,在我看来真的很简单,关键就是看做不做,如果做都没有,何来的拥有。玩车掌握好自己的心态,玩车并不是显富的手段,而是展示你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对外窗口,是让对方认识你的一个简便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与朋友创造出让别人羡慕的团队精神和耀眼的摩托文化。

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是我们国内车友最困难的时候,是世界文化通过网络融合变为现实生活融合的大碰撞时期,一切变的那么透明,一切变的那么真实,在我们的思想里一下子涌入那么多突如其来的各种文化,真的压的我们喘不过气,多元的文化元素,我们的书本上真的是学不到的,统统的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我们来不急消化,来不急思考,在没有多余的思考下就盲目的开始实践,最后得出的产物很有可能是一个不论不类的文化垃圾,我也曾经在玩的过程中走过这样的弯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丧失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可能在外人的眼中我的成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我回头想想完全不是我的本意,偏离的太多,太远,在我实现我的想法的过程中有太多干扰我思想的东西,太多外来文化在干扰我,让我找不到自己原本的构思。现在我经过很多的失败,努力的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多种文化和方式当中,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着,寻找着里面的精髓,一样一样、反反复复的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通过自己的判断,融入我想表达的构思,沿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我的摩托世界里,我对摩托车的认知就是没有品牌,没有价格高低,只有发动机的构成形式,它的动力原理,在它之外的构造辅助原理,然后融入我对它的感情,对它进行定位和改造,从而打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现在的人玩东西,真的很多就是过眼云烟,很苍白,很短暂,没有留下自己希望得到的回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失败有很多,我在失败中得到了成功的真谛,就是在一条大众的路线上怎么能做到与众不同,就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我曾经也抱怨过,也迷茫过,但是在自己慢慢冷静下来以后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真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用来做借口,抱怨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方式,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与其有时间抱怨,还不如自己找找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经验,给自己下一个目标积累一点动力和信心。

在我的努力探索下,我找到了我内心当中的摩托根源,我是一个喜欢另类的人,我吸取着不同文化的精髓,努力的让自己平淡的看待着这一切,走着一条完全属于我自己的道路,我不需要速度,我不需要高贵,我需要的是我寻找的那份与众不同。我不需要速度并不是因为我胆小,因为我深刻的明白,追逐速度并不是随时都可以的,因为有期待我的人,有等待我的人,随便的追逐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我不需要高贵并不是我不喜欢,但是一旦自己认为可以高贵的时候,你会慢慢的离朋友越来越远,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的身份,用真诚的心和你交往的朋友相处吧,得到的要比你放下的多的多。

从目前中国摩托车消费市场可以看到国内摩托车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摩托车休闲娱乐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摩托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运动、赛事、评选和文化用品展示等传播渠道,带动广大的受众群体参与活动。

目前,中国制造的摩托车不缺技术,缺乏的是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打造文化,不仅是整个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未来成长的需要。

只有通过倡导的种种摩托车文化活动,为备受禁限摩令困扰的城市市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通过摩托车休闲文化培育,让摩托车成为城市市民的休闲娱乐工具,最后让民意说话,解除“禁限摩”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拓展摩托车的城市生存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摩托车文化培养,也成为许多企业进行品牌宣传的又一新阵地。

美国——哈雷开创摩托车文化翘楚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有何秘方?美国谚语:“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

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网上有一个帖子:“想买台哈雷摩托,大概要多少钱?”

跟帖者中一名叫下午开会的回答:“32万人民币,估计一般中国人是接受不了。”而另一个跟帖者wbwhcxlj则显得比较成熟:“买辆哈雷的钱都能买宝马了!你年龄一定不大!”6

最佳答案的提供者hiajgo9g则留下哈雷摩托车各种型号价格的网址,后面不忘加上一句“上去看看就死心了”。

提问者cgy1111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感叹道:“彻底绝望了。”

2007年4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作为全球顶级品牌的哈雷摩托车在此次博览会上展销,其中一款哈雷弹簧者的价格为28万。据了解哈雷摩托大多超过30万元,最便宜的也在20万元左右。

哈雷摩托车的价格,对于中国的摩托发烧友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表示,“但这些发烧友,像‘北漂一族’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一样期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秘方,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打造一种生活方式6

“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

这是谁说的话呢?不,它是一句美国谚语。

哈雷摩托是世界上最有号召力的摩托车品牌。它的消费者,甚至将他钟爱的品牌哈雷摩托纹在自己身上,与其终身相伴。$

哈雷摩托做到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哈雷不是摩托车,在哈雷迷们的心里,它是宝贝、玩具,更是象征自由的精神。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意大利——杜卡迪所倡导的摩托车文化 

长期以来,杜卡迪一直是世界各大摩托车锦标赛上的翘楚,具有浓重的赛车血统,名扬天下。自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杜卡迪不但在推广其运动型摩托车,同时也开始以全新的产品进军城市型摩托车领域。

杜卡迪隆重推出MULTISTRADA 1200,并将其定义为“最一流车型”、“一个新的摩托车概念”,此车集安全性、舒适性、运动性的优点为一身,完美呈现了杜卡迪“四合一车”的概念,即拥有运动、旅游、城市和越野四种驾驶模式。

不使用常规的钥匙来启动,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在两米内自动辨别专门键码的电子钥匙;同时车上还配有车载电脑,在车架、轮胎、避震、刹车系统、声音、外形等各方面全部由杜卡迪工程精心设计。此外,Multistrada1200还配备了强大的创新性Testastretta 11 °引擎,这一引擎使用世界大赛冠军Testastretta,并在其基础上创造出符合Multistrada 1200完美功率特性的引擎,这使得Multistrada1200不仅拥有强大的爆发力和运动力,而且还可在任何场地条件下舒适使用,实现轻松驾驶。再加上189kg的超轻重量、GPS导航、防盗警报、电动加油口盖、人性化的座椅设计等一系列堪称全面的设计,使Multistrada 1200成为摩托车爱好者心中的梦想之车。

作为意大利的摩托车代表,杜卡迪所倡导的摩托车文化是运动的、奔放的,就像意大利的歌剧一样充满活力与激情,其动感的设计、颜色所彰显的激情等无不显示出这一特性。

越南摩托车文化——过马路要有不要命的精神!

在越南,摩托车是马路的绝对主角,一车坐六人根本不稀奇,而且越南男女老少个个都是骑摩托车的好手!在越南旅游,过马路是件拿命拼的事,要心一横,眼怒睁视前方,视摩托为无物,大踏步绝不停留地往前冲

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多摩托车,从来没见过摩托车上有6个人。可是当你到了越南,第一天也许你惊讶,第二天也许你还很惊讶,但是到了第三天,你就会淡然,或改为视而不见了。

马路主角———摩托车

看起来越南的男女老少都是驾驶摩托车的好手,尤其是越南女生,一个个捂得严严实实:戴着帽子和墨镜,墨镜下是专用蒙面布,不是用纱巾简单地围一圈,而是专用的棉布面罩,像是小孩围嘴的二代升级产品,可从脖子上提升到脸上。身上就更具特色了,短袖上衣配套袖,听起来很诡异的装扮,但看起来也算和谐,套袖还是手工比较细致的那种纱布面料的,不是我们小时候防止袖口弄脏的单色调套袖,下身则是长裤配拖鞋或凉拖。这可能是女人最怕晒伤的民族,所以我很少看到在摩托上的越南女人的脸。一个个头部装扮得像劫匪,但腰肢纤细,怎么都和打劫联系不到一起。

十几年前在越南根本就没这么多摩托,当时日本产的摩托相当贵,要3000美金左右,所以拥有摩托的人少之又少,可是现在当许多廉价摩托大举入侵后,马路上一下子都被摩托占满了。在越南开汽车显然是很牛的,因为汽车税高昂到是车价的2倍多,所以一般开车的除了大货车外,都是有钱人的象征,可是这些有钱人面对如蝗虫来袭般的摩托车阵时,也一点优势都显示不出来,完全不能提速,因为摩托车车道远大于汽车车道,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在车里有空调吧,远不比摩托灵活机动,见缝插针。在我国摩托车都是在汽车的右侧行驶,在越南,摩托车可以在任何地方,当摩托跑到汽车的左侧,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危险

过马路是件技术活

在越南,要学好的第一件事是过马路。别以为我在开玩笑,过马路是很难的一件事。首先,红绿灯少,行人和摩托都没规则可言,面对速度不慢、数量众多的摩托车时,我们这些人首先想找斑马线、过街天桥或是地下通道之类的东西。提前告诉您一声,不用找了,这个可以有,但这个真没有。越南的市政建设是没那么全面的,当然人家国民从小就面对这种混乱,自然练就了一身功力,过马路算不上亟待解决的关乎国计民生的事。随后当你发现要靠一己之力来过马路时,首先要定下心神,因为尾气夹杂着让人恶心的味道,会让自己觉得眩晕。当你好不容易定下神来,准备迈腿时,发现这摩托怎么老不见少呢?等过去了一堆又来了一群,还让不让人过马路了?开始你会想等会儿车少了我再过,然后发现等啊等,只觉得尾气越来越熏人,不见车少。

实在忍无可忍了,冒着拼了的感觉,想奔过去,这时候没买旅行保险的人又多了一层忧虑,出事故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这要是让摩托撞了,传回国内,多丢人啊。虽然心里斗争了很久,但是路还是要过的。最后心一横,眼怒睁视前方,视摩托为无物,大踏步绝不停留地往前冲,嘿嘿,过去了。这么简单!其实这时候比的就是对越南人民摩托车驾驶技术的信任,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如果你犹豫,他们也犹豫,撞上的几率就大了。当你坚定的时候,他们一想“挺牛啊,是个坚定的过马路的,必然有过人之处,咱还是躲着点吧。”在他们躲闪你的时候,咱就达到了胜利的彼岸

打摩的讲究多'

第二件要和摩托打交道的就是打摩的。越南城市内就没什么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人家本国人都有摩托出行便利,老外们只好选择搭计程车、搭客先死(一种三轮,客人在前,司机在后)和搭摩的。从价位上来看,依次递减;从危险程度上来看,依次递增。本着穷游的精神,因为囊中羞涩,我一般选择乘坐摩的。在出行前,我研究了好多游客与摩的司机的纠纷,往往游客得出的结论是摩的司机欺诈外国人,存在多收费、不诚信、绕远等问题。我就不理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呢。

我在越南打摩的数次,从北打到南,一个无赖都没碰上,因为我有一套体系。首先要有好的攻略书,书上标有想去地点的越南文字和图片,确定他知道后,然后谈价格,许多人都说拿个本写上谈好的价格,让他签字画押。我怎么听怎么觉得这个事不该这么办,万一人家是个诚实守信的生意人,这也太没礼貌了啊。所以我在谈好价格后,都从兜里拿出相应的钱来给他看,一来我是外国人,确定纸币也很正常,再则,告诉他就这么多钱,没有更多。例如早上我打车去火车站买票,去了我就给火车站拍照,当我准备再返回火车站时,我只要拿出我的数码相机里的照片给摩的司机看,人家一看就明白你要去哪了,别指望口头的言语会那么灵,图片最真实。

上摩的之前师傅细心地帮我戴头盔,到地方交完钱,我好几次带着头盔就走了,根本忘记了摘下来,常常听见后面喊我,一回头,人家用手指指自己脑袋上的头盔,我才哈哈大笑,缓解自己又丢人了的尴尬,搞得我都想买个摩托车头盔自备了。我一直觉得摩的师傅就是辛苦挣钱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坏人,即使咱是老外,享受外国人的价格,可是自己良好的准备和沟通,会减少旅行中出现的不快及纠纷。

摩的和摩的司机构成了越南最独特的风景线。如果你会骑摩托,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肯定比过马路躲摩托和坐摩托更刺激。

如果说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那么将越南比喻为摩托车上的国家也就毫不为过一个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600多万辆摩托车驰骋在城镇乡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几十万辆的速度增长,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大观之势、被外来人看作一道风景一种风情的,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和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大概就该算越南的摩托车了。

在这个“摩托车王国”,随意走进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街道两边停放的是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是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住在高层酒店里,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不知所处,不知所措。

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越南革新开放成果的标志之一。在越南的经济贸易中心、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的胡志明市,500余万人口拥有了200万辆摩托车,平均每家有2部以上,出售和修理摩托车的人都成了当地的富人。尤其在圣诞节,更以数百万铁骑倾城出动的方式制造出节日气氛。

在越南很多城市,出租摩托车的网点很多,且租车点就设在路边。不要以为在那里租摩托车手续很繁琐,其实什么国际驾照、押金都不用,甚至只要你出示一张酒店住宿牌,便可非常便宜地租得一辆摩托车。因为店家知道,你一个外国人怎么也跑不出我的地盘呀!

印度——爱美人更爱摩托

作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在印度城乡各地,摩托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摩托车队几乎溢到了人行道上。

根据印度ZF2002年的统计,在购买家庭交通工具方面,印度1.807亿个家庭中,只有不到10%的富裕家庭选择汽车,其余中低收入的家庭主要选择摩托车。而由于印度交通不发达、停车场严重短缺,所以大部分白领阶层为了行动方便,也把摩托车当成主要交通工具。

正因如此,印度人结婚时,女方父母再穷也要借钱买一辆摩托车送给新郎,否则新娘就很难迈进新郎家门!

芭堤雅——老鼠吃大象

泰国城市芭堤雅位于暹罗湾的东海岸,素以阳光、沙滩、海鲜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一个集大城市与海滨度假胜地于一身的国际乐园。

在这近10万人的旅游不夜城里,除了人妖、妓女和“泰国浴”,以及东南亚最大的迪斯科舞厅、随处可见的“人妖大剧院”、女人用生殖器展示各种功夫的“气功表演”、全面展示人妖身体各部位的“综合神秘秀”、表演脱衣舞的“海上夜总会”、赤裸裸的性交表演之外,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三租”和“老鼠吃大象”的奇特现象:三租”就是指许多西方国家的游客来芭堤雅度假时,租一套房子、租一辆摩托车、租一个女人。他们白天骑着摩托车兜风,像大象一般硕大的身体后面,驮着一位像小老鼠似的泰国女人,一大一小形成鲜明对比,“老鼠吃大象”即由此而来。

为了使芭堤雅的旅游品质更符合国际旅客的要求,近年来泰国旅游局和ZF致力于重要设备的改造工作,并启用大批新建娱乐场所,如亚洲首家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馆、大型电影城购物中心、玻璃瓶博物馆和云石公园等,特别是风帆水上摩托车中心,更能让您的芭堤雅之旅尤为丰富!

柏斯——阳光·海洋·摩托

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柏斯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但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和是目前仍然最具有“澳式”纯朴和幽默风格的城市。由于柏斯在地球上的孤独,从空中俯瞰它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1961年,为了给美国宇航员导航,柏斯人还真的全城彻夜亮灯,为空中的宇宙飞船作航标,故而有了“灯光城”之称。

柏斯气候暖和,是澳大利亚阳光最充足的地方,阳光和海洋也就成了这个度假胜地的标志。

在这里,摩托车不再单单是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而是扮演了一种休闲运动工具的角色。例如在柏斯市内著名的景点苏伦多码头,人们就既可以享受柏斯宜人的天气与美丽的海滩,又同时进行乘HarleyDavidson摩托车兜风、潜水和深海钓鱼等活动,并且还可以逛逛新潮的咖啡厅、享受美食与许多游乐设施。

加拿大——雪上风情

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雪上摩托车生产国。在加拿大,冬天传统的休闲活动是滑雪、溜冰,但雪上摩托车正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冬季休闲活动。根据加拿大雪上摩托车协会的统计,10年前,每年还只有10万加拿大人玩雪上摩托车,但现在已经有超过50万加拿大人在冬天驾驶过雪上摩托车。

雪上摩托车的刺激之处在于其速度、爬坡能力较强,有方向和煞车装置,操作极为简单,此外还适于远行。事实上,加拿大北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部落已经用雪上摩托车来取代传统的狗拉雪橇,作为冬季主要的交通工具。雪上摩托车从业者提供全套产品服务,包括保暖衣物出租、3小时至数天的活动,从到旅馆接旅客开始,由合格且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旅客驶入无边的冰雪荒野中。

法国——风流骑士两轮间

法国人生性风流,适逢两轮,更显峥嵘。

在法国街头,时常能够看到劲装的车手,皮衣皮裤,护具一应俱全,连最业余的车手也是头盔手套一样不少。他们风驰电掣,不容你思考,已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同时,这些车手又全都非常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法国的街道上是很少见到警察的,只是偶尔看到这些骑着宝马摩托的人闲适地在市区里晃,除非发生车祸,才能够看到那些制服外套着橘黄色荧光服的人。

法国的宝马摩托虽多,但日本产的公路赛车也满街都是,仿佛除了日本车就是宝马车,再无其他一般。街头随处可见停放的机车,略微逊色一些的摩托车,比如小蜻蜓,通常都会在车锁上锁住头盔。所谓的小蜻蜓就是国内的50CC,它们声音巨大,外形怪异,真的就像只细角伶仃的蜻蜓,开的飞快飞快,叫你避闪不及。驾驶者多半是青少年,法国本土少年和阿拉伯少年都非常钟爱它,小蜻蜓好比街头滑板一样成为休闲游戏,人人都仿佛觉得这小车骑不到发狂就不足以表现出性格

“活得自在,骑得飞快,让我们抛开一切!”——这是刚成立不久的“北美裸体摩托车俱乐部”的口号。

在刚过去的周末,这个俱乐部举行了成立以来第一次户外拉力赛,地点是卢瑟福郡东南的“石屋家庭裸体公园”。活动组织者为参加户外裸体拉力的车手准备了一些赛车游戏,此外还有烤肉大餐和现场乐队助兴。

参加活动的车手超过了100人,许多“骑士”还带着太太或女朋友一起来享受裸体户外摩托车的快感。俱乐部副主席、46岁的阿兰·特纳说,大多数骑手在骑摩托时并不是完全赤裸的,“你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就可能烧伤或烫着身体的某个部位。”/

参加活动的人士认为,裸体主义和摩托文化间有共同点,那就是信仰、尊重和自由。7

飞行员造就摩托文化

1903年,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诞生。根据官司言记载,它产自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一个工棚,由威廉 哈雷和亚瑟·戴维森用杂七杂八的零件拼凑而成。

当这两个毛头小伙在工棚里挥汗如雨的时候,也许偶尔会做过百万富翁的白日梦,但肯定还没有疯狂到把哈雷和所谓的美国精神绑在一起。

直至二战,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人的二战英雄除了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和巴顿,还有一群定格在电影里的飞行员,同时他们也是一帮开着摩托车四处轰鸣的亡命徒,路的一端是空中决斗、死亡和勋章。

美国飞行员奠定了摩托车文化的全部基础。除了震耳欲聋的马达,哈雷骑士最重要的行头是黑色皮夹克,那是飞行员的专利。影响之深,还可以从战后蓬勃兴起的摩托车俱乐部中看出。其中的典型,就是“地狱天使”。

奥尔森后来回忆,“地狱天使”这个词,给他的MC(英文“摩托车俱乐部”的缩写)极大的启示,最后不仅继承了名字,还把白底红字的飞虎队“地狱天使”的标志也抄袭为自己的会标,且一定要缝在黑色皮夹克背后。

随着MC的兴起,一出极具美国特色的场景长盛不衰:夕阳下,引擎嘶吼声中,浓烟滚滚,夹杂着一股烧轮胎的焦味,一群精壮汉子身着一水儿的黑皮夹克,从地平线上飞速驶来,表情木然又透着几丝得意,胯下是清一色的哈雷摩托车。领头那个猛男,名叫马龙·白兰度。这是20世纪50年代电影《飞车党》的经典镜头。

《飞车党》取材于1947年的事实事件,史称“霍列斯特骚乱”。在加州一处小镇的国庆活动中,美国摩托车协会赞助举行年度的“吉卜赛巡游节”,结果从全国拥来4000名摩托车手,场面失控成了打砸抢,最后演变为骚乱。

事后,主办方摩托车协会声称“99%的车手都是守法的好公民,只有剩下那1%的是暴徒。”此语一出,直接后果是在英文中增添了一个词知——“百分之一的人”,专指反社会的摩托车手和摩托车俱乐部。说来也奇怪,“飞车党”的模仿对象是飞行员,其群体中也有大量复员军人。战斗英雄们刚刚以生命捍卫的这个国家,怎么突然就成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了呢?

只能说,战争越残酷越刺激,和平就越无聊越没劲。心态上的落差让英雄们无法融入正常生活,于是滑入底层。正如某一位“飞车党徒”说的:“我们就是喜欢炫耀,所以弄出一大堆噪音,然后每个人都会看我们。”

圣骑永远“在路上”

复员军人造反,只是战后美国大变革的胎动。等十几年后婴儿潮一代登上历史舞台,那对现在秩序的挑战才叫凶狠。所有的美国价值观,都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严惩的动遥,或者干脆重塑,而哈雷摩托,真正地成了“在路上”的流浪者们的圣骑。

这一代哈雷骑士的偶像,显然出自1969年的影片《逍遥骑士》。长发、长须、长鬓角,身着花衬衫和黑皮夹克的男主角彼得,与朋友开着威风凛凛的哈雷摩托车穿越美国。哈雷出场时,比彼得本人更隆重——通体镀铬的车身银光闪闪,极具视觉冲击力,再仔细看,那车已经被改装得像彼得本人一样瘦长。整部影片里,彼得都拉着一张冷酷麻木的长脸,开上哈雷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手表扔了——标志着和一切社会习俗决裂。

直到这个镜头,“自由”这块闪闪发光的招牌终于钉上了哈雷文化,此前只有青春期的不负责任和放浪形骸。

骑上哈雷,彼得们飞驰在沉睡的美国南方,寻找自由。他们看到了神秘宗教公社里一群绝望的精神病人,他们看到了酿酒成性却又有特权的律师(象征主流人群)。整个美国已经堕落得不可救药,于是彼得们带着妓女去教学嗑药、乱交。

电影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彼得冷漠地说:“我从来没想变成别人。

这句话在社会层面上的效果极其荒谬——“逍遥骑士”不想做别人,可别想要变成他。一时间,按电影里的样式改装哈雷摩托竟蔚然成风。

怕之处就在于此——“追寻自由”,但这一行为不再是自由的,而是模仿。嬉皮士的叛逆,在外观上惊人相似:长须长发不剪,墨镜不摘,黑皮夹克不脱;在精神上,嬉皮士们纷纷求助于东方宗教和毒品;在目的上,追寻到的所谓“自由”,不过是一种复制的心理感受。集大成之体现,是20世纪70年代名作《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中的一段话:“它(哈雷摩托)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让那份踏实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

哈雷进入了“更年期”

时至今日,随着汽车工业大发展和更多娱乐方式的勃兴,哈雷似乎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更年期”,不过,死忠的FANS至少还对两件事记忆深刻:其一,是1983年哈雷成立了品牌社区性质的车友会HOG(Harley Own-ers Group)。其二,是1987年5月老兵节,华盛顿第一次出现了“滚雷行动”。这两个方向,使哈雷在商业拓展和文化渲染上并行不悖。HOG现在已经发展到115个国家,80多万会员,发展至今,规模越搞越大,尤其在“9 11”之后,它逐渐演变成了爱国主义大阅兵。

但哈雷还是在变老。20世纪80年代,哈雷骑士的平均年龄是25岁,进入21世纪时,成了47岁。现在,头盔下不再有压抑不住的长发和大麻烟味,而是“成功人士”的皱纹和白发。哈雷骑士不再是飞车党和嬉皮士,他们考虑的是胯下的哈雷车上该有怎样的环绕立体声和卫星定位系统。

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做了一次网络民意调查:“哈雷摩托的黄金时代是否即将过去?”56%的采访者选择了“是的,婴儿潮一代人头发越白,开的里程就越少”。

然而,就此对百年哈雷的走向做悲观结论,还为时过早。实际上,本土的颓势之外,哈雷文化已经扩展到了全球。中国明星李亚鹏就是地道的哈雷迷,他在博客上毫不掩饰自己对哈雷的兴趣:“戴上我的行头,推出我心爱的哈雷,花了半小时反它擦试干净,一丝不苟胜过给自己洗澡。发动点火就像摁Play键,低沉而有节奏的轰鸣声顿时隔绝了这个世界的所有嘈杂。今天是星期天,我的名是哈雷 李。“同时,在各种哈雷庆典会场,人们开始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车手,尽管为了驾驭大体量哈雷,她们的块头也不小,而且风吹日晒让她们满脸褶子,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她们同样抱有对独立、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哈雷摩托是世界上最有号召力的摩托车品牌。它的消费者,甚至将他钟爱的品牌哈雷摩托纹在自己身上,与其终身相伴。

哈雷摩托做到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哈雷不是摩托车,在哈雷迷们的心里,它是宝贝、玩具,更是象征自由的精神。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雷摩托的标志,是当今世界上最多的被其目标群体纹在身上的品牌之一,同样,它的品牌忠诚度也是最高的。

如今,哈雷摩托行销世界各地。在经济萧条时,哈雷摩托仍以年销量15.7%的比例增长。哈雷摩托之所以历经百代而不衰,在于它从制造第一辆摩托车起就潜心致力于创造一种凝聚年轻一代人的梦想、反叛精神、奋斗意识的“摩托文化”。经过百年的积累和提升,哈雷摩托品牌成为了年轻人尽情表达自由、竞争、反叛的精神和展现富有、年轻、活力的典型标志。

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可以这样说,哈雷摩托车是品牌崇拜的典范。

你是否敢轻易相信,一个被估价为157亿美元的品牌竟是一款摩托车产品?但如果你身在美国,知道它是“哈雷·戴维森”(Harle-Davidson)时,所有的疑虑瞬间就会被打消了。/

没错,哈雷·戴维森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摩托车品牌,其品牌拥有高达157亿美元的价值,该品牌主办了哈雷车主俱乐部(HOG),目前已经有了80多万名成员,遍布世界115个国家。

哈雷品牌百年诞辰之际,在哈雷生产基地密尔沃基,吸引了25万以上的社团成员聚集在那里庆贺。据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哈雷摩托车的销量有一半都来自这些老客户更换的新车。

这就是哈雷摩托车品牌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哈雷摩托车公司长期坚持以品牌战略为核心的结果,哈雷摩托从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再造,逐步地累积品牌资产,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

确保个性与质量

哈雷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个性!个性!这是他们强调自由最好不过的方式。

哈雷公司发现:许多哈雷迷喜欢改造哈雷摩托车,以符合和显示自己的个性。因此,公司决定为了满足哈雷迷的需求,也为了降低零件与成品的库存成本,哈雷公司多半会等到顾客订单确定之后,再根据他们的个性需求来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专属哈雷摩托车”。这也是如今比较流行的接单生产模式。这些个性化产品非常注重质量。哈雷公司完全模仿日本的竞争对手的做法,导入各种品质管理方法,以保证哈雷摩托的高品质。哈雷的员工,至少要接受80小时的教育训练,学习有关如何增进品质、生产力方面的新技能。

倡导哈雷文化

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说:“可以这样讲,哈雷的拥有者们每一个举措的用意,都离不开打造其深层次的品牌崇拜上。”

消费者从第一次购买哈雷摩托车开始,他们便可以免费获得一年期会员资格,消费者加入其哈雷摩托车主俱乐部,俱乐部提供《HOG故事》杂志、一本旅游手册、紧急修理服务、特别设计的保险项目、价格优惠的旅馆,以及一种飞行和骑车项目,从而使其会员能在度假期间租用哈雷的摩托。

自此之后,由它赞助的消费者组织“哈雷车主社团”不断地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哈雷的品牌文化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哈雷公司还针对HOG开发互联网站点,提供俱乐部宪章、事件和仅为会员提供搜索的分类信息。哈雷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将公司服务个别化、私人化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增强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崇拜。

不仅如此,在构建企业文化中,哈雷公司竟让不少员工也变成哈雷迷。这些员工尽自己的力量自觉推销公司产品,于是不少人都成了不错的产品经理人。在哈雷公司的董事会中,还有不少高级主管竟在假日骑着哈雷摩托车,与俱乐部的迷哥迷姐们一起同乐。

毋庸置疑,哈雷的企业文化做到了极致。通过这些措施,终于可以把一辆哈雷摩托车的销售价格,提高到一辆宝马的水平。也许哈雷摩托车的质量和品质高不过本田,但它的售价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却远远高过本田,原因在于哈雷摩托车不仅仅是在销售摩托车,同时是在销售一种企业文化、生活方式、自由个性等。最后,我想说的是消费者对哈雷摩托车的忠诚度的构成要素,值得众多品牌借鉴。

摩托,一个阶层的文化

当你在一个拥挤的加油站看见一台风尘仆仆的摩托驾驶过来,车上下来满是灰尘的车手,摘下头盔,露出黑黑的脸庞,看见他身上破旧的骑士衣装和沾满泥巴的鞋子和疲惫的样子,你不要惊慌,也许那就是我,一个喜欢摩托旅游的的我,不要小瞧我啊,因为俺也有文化。

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出行困难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到2008年摩托车发展已经步入百年,他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已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中国的尊严,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人痴迷于音乐,有的人痴迷于足球,有的人痴迷于某种收藏……而我们,最痴迷的就是摩托车!”一位已有20多年驾龄的摩友曾这样对我说。我想,这不仅是一位车迷的心声,更是无数车迷的共鸣。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摩托车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曾说:“我国是世界上摩托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摩托车工业时,车文化显得相对滞后。我从爱好车到探索车文化理论,从1997年的西部万里行到1999年的穿越罗布泊,一次次地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同样的摩托车探险,为什么穿越罗布泊就能引导起广泛关注?因为这是注入文化底蕴,具有社会性的探险。

以我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生命体验,一次精神的成功,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因此我认为,上升到社会性高度的探险才是真正成功的。”黄成德在探险车文化的路上走着,他并不孤独,也有无数的普通车迷像我一样也在不觉中成了这条路上的行者。大连一位摩托车友从小就爱摩托,爱摩托的人都有豪放和讲信用的特点,以后,他也成了这样的人,并拥了一间小有规模的车行,他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因为他简洁的名片最显目的四个字是——你的朋友。一位爱车的警察曾驾自己的摩托车追捕一名通缉犯,歹徒最终被擒获,但摩托车在追捕过程中摔掉了一个零件,外表也有些擦伤。看着这个英勇负伤的“功臣”(摩托车),他形容道,这就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位目前在国内摩托车赛场中战绩显赫的车手回忆几年前初步赛场,当女朋友让他在她与摩托车之间作一个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摩托车……如今去而复返的女友已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几年的赛车生涯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印迹。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拥有了灿烂的昨天和今日。许多车迷一族用“他”或“她”来昵称自己的爱车,这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因为无论你是探险家、赛车手还是普通车迷,也无论你骑的是昂贵的哈雷、宝马还是几千元一辆的低档摩托车,只要爱车,车就能带给你乐趣。

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驾一辆低档摩托车载妻儿远游的乐趣,并不亚于一辆哈雷?戴维森能带给一位款爷的乐趣……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就在我们身边,难道你不觉得,它们也蕴含着文化吗?至此,我们仍不敢妄言,中国的摩托车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摩托车文化,早已超越了摩托车本身,它物化于人,又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前行,继续传承着摩托文化。


0
广告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