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走访了一些四川成都周边的小城镇,通过终端用户了解三轮车的生存状况。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赵雷唱的《成都》很美,越美的城市对三轮车的管控就越严。成都很早就开始对三轮车入城进行管控,如今限行范围从以前的二环延伸到绕城高速公路,也就是说,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机动三轮车(不含残疾人专用车)都别想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不过,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外各区县非中心城区道路,还是可以“自由停留”。
品类齐全,各司其责
在成都周边的城镇、乡村,三轮车是常见之物,一放眼不用刻意捕捉,自然有各种三轮车闯进你的视线。可以说,三轮车简直就是很多家庭的基本配置之一,货运三开、休闲三轮、客运三轮、快递三轮、环卫三轮等,品种齐全。
货运三开,使用群体大多是农村的中老年人。作为农村家庭的基本载物代步工具,三轮车一方面往返于田间地头,运载农作工具及物品,另一方面将成熟的蔬菜瓜果拉到城镇集市出售,肩负着生活与家庭的重任。
小集市上一个又一个摊位,基本就是由数辆三轮车排列组成。小小三轮车,动则为车,静则为摊,便捷之极,无需言表。
同时,货运三开也是小商铺的标配。一些经营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商铺前,大多停有三轮车。比如开小餐馆的老板,一天的食材采购和运输,一辆小三轮轻松搞定。再比如开小家电维修或小建材商铺的,一辆小型三轮,便能将送货上门、安装、维修,连人带货,一一包干。
休闲三轮,在小城曝光率比较高,它是城镇居民家用交通工具之一,相当于以前的自行车,很多家庭都有一辆。主要功能为接送小孩上学放学、短途出行、日常购物买菜等。因为冬天的缘故,原本开放式的休闲三轮车,加上塑料拉链罩,摇身一变全篷三轮,实现遮风挡雨。
客运三轮,目前,小城里上点档次的客运三轮车不多,有家用的,有拉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消费水平及出行习惯。
比较常见的是改良客运三轮,样式统一,一看就知道是营运车,除了车夫,后排可乘坐2人;在火车站、客运站或小区大门外,一般都有固定的候客区域,自觉排队等候乘客。在公交系统不够完善的小城,大街小巷穿行自如的客运三轮一直是人们出行代步的备选方案。尽管价格与出租车相差无几,但对于距离短或乘公交不便的群体来说,这种几乎可以提供点对点服务的客运三轮很受欢迎。
据说,好些地方这种三轮车(由最早的人力三轮升级的电动三轮)因为20年前签署的合同今年到期,即将被淘汰。如果当地政府继续顾及百姓短途出行之合理需求,或许会采取置换的方式处理。届时,款式新颖、安全系数更高的客运三轮将为小城塑造另一种移动风景线。
品牌认知比较淡薄
小城所见三轮车有宗申、乐剑、盛昊、倍特、富贵泉、轻铃、大舟、美耐迪、政宇等有资质的品牌车,也有一些无资质的杂牌车。经问询,有的用户倾向买知名品牌车,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大多用户对品牌、资质、改装等认知意识不强。
宗申用户:大品牌,质量好,用起放心。
杂牌用户:价格便宜,能用就行。
改装篷车用户:买的二手车,买来就这样,搞不懂是不是原厂货。
燃油三轮 VS 电动三轮
以县城为中心的平坝地区,没有特殊载重要求的,大多使用电动三轮车、休闲车型及中小货运三轮,家门口或店铺外就能充电,非常方便。
而丘陵地区,路况复杂,载重爬坡,还是燃油三轮才hold住。为了满足不同用途,有的家里燃油电动各一辆。
三轮车管理人性化
截止目前,上牌方面,燃油三轮比较正规,而电动三轮尚未强制。限行方面,大多城区道路设置了限行要求,但总体来看,对三轮车的管理比较宽松,除中心城区外,没有太多的禁行限行要求。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乡土特色,三轮车这种接地气的交通工具,散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
总结
1.“城里套路深,还是回农村”。三轮车在广袤的农村没有过多的约束,更能自由地释放天性,发挥作用。三轮车在农村市场前景广阔,优势明显。
2.农村大多从事的还是务农,收获的季节需要三轮车携带农产品到集市出售。三轮车比汽车更适合农村的道路。
3.期望地方政府充分考虑部分群体短途出行的合理需求,对农村三轮车拉客多一些包容,不要一刀切,让低速微型的交通工具有路可走。
(编辑:xuyo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