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摩信网 > 三轮车资讯 > 阅读文章
三轮车行业之“怪现状”
2019-05-28 10:36:33   来源:摩信网   类型:原创   作者:李健   阅读(6878次)
 

中国三轮车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如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三轮车行业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两轮摩托车的蓬勃发展,甚至三轮车行业的许多企业和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两轮摩托车行业。时至今日,回顾三轮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有许多发展规律和现状,与两轮摩托车行业的发展非常相似,其中存在的一些行业“怪现状”也是大同小异,令人奇怪,也发人深省。

怪现状之“百花齐放”

三轮车行业发展至今,市场上可谓品牌众多,不完全统计约300余家,除了广为消费者熟知的一些著名品牌外,一些二三线品牌以及杂牌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美其名曰“百花齐放”,说难听点就叫“群魔乱舞”。

其实,对一个行业来说,尤其是一个比较新生的行业,多一些品牌分布,对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一是因为有更多品牌参与市场竞争,企业才会更有压力,有压力才有不断追求进取的动力;二是因为品牌数量增长,对消费者而言,可供选择的对象也更加丰富,无论从外观颜值还是到车辆各方面性能,甚至车辆的价格,都能各取所需。从三轮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实情也是如此。

但作为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行业来说,经过了初期的摸索和技术沉淀之后,应该朝着更加成熟、更加优秀的方向进化,而不是继续停留在初期阶段。自然界都有物竞天择,自古都有九九归一,三国归晋一说,但中国三轮车行业,即或两轮摩托车行业,就是这么奇怪,不管发展了多少年,始终就保持这种多品牌的状态,一众杂牌始终在市场上如鱼得水,淘汰了这一家,又会冒出另外一家。

同属一个行业,说到中国摩托车行业,笔者不得不将之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摩托车行业进行比较。中国的邻国日本,其摩托车产销量曾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虽然现在这把交椅已经转交到了印度。但是,从摩托车技术和品牌来比较的话,中国和印度却是望尘莫及。

众所周知,日本最出名的摩托车企业有四大家,分别是本田、铃木、雅马哈和川崎,这四家摩托车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研发中心,在摩托车发动机以及整车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制造工艺。而仅仅就靠这四家企业,就垄断了日本的国内市场以及极大份额的国际市场。

中国的摩托车行业与日本的摩托车行业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中国是“多而杂”,而日本是“少而精”,至于原因,笔者认为这应该和两个国家的摩托车管理体制有一定关系。日本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完全奉行市场经济,市场上优胜劣汰,这是一个残酷的生存法则,四大家已经在规模、技术、渠道网络拥有巨大优势,其他企业根本无力与其进行博弈,否则只能自取灭亡。

可在中国就是另一回事,由于摩托车行业的生产许可和准入机制,导致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就可以拿到摩托车生产资质,中国巨大的摩托车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自然会引得无数热钱争先恐后的想要迈入门槛,分得一杯羹。再加之中国摩托车行业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核心发动机技术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有时低到仅靠购买零部件都能自己开个小作坊进行组装,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是中国摩托车市场杂牌横行的最大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也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为什么这么多品牌就没有被大量淘汰掉呢?是的,这个问题才是出现中国摩托车市场“百花齐放”的怪现状的根本,因为中国摩托车行业大量企业缺乏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摩托车企业也好,小作坊也罢,都能在国内买到组装一辆摩托车的所有零部件,只要会组装,都能造摩托车,两者之间的区别无非在于整车质量和一致性差别,这也就造成大量杂牌车与正规摩托车企业在市场上拼刺刀,打价格战的无奈现状。小作坊或许在零部件进价方面低于整车企业,但胜在“轻资产”,没有厂房、设备、生产线、大量工人的巨大成本投入,其在整车价格方面反而具有一定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杂牌作坊可以生存的原因。

当然,造成中国摩托车行业“百花齐放”的原因或许还有许多,但毕竟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实在太过于庞杂,三言两语根本无法道尽个中原委,只能仁者见仁了。

怪现状之“同心同力”

在当下的中国,有一句话非常流行,那就是“没有钱办不到的事”,在三轮车行业甚至摩托车行业同样如此。

人们对于品牌的普遍认知是,认为产品质量好,适用性高就是好的品牌,却往往忽略其实品牌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唯一性,也即不可复制。百事可乐、香奈儿、苹果等世界著名品牌,他们的配方或者芯片就是这个品牌有别于其他品牌的唯一特性,人们选购这些品牌也是非常享受它们所带来的消费快感和乐趣。而摩托车行业的著名品牌中,宝马、哈雷、KTM等品牌,它们的核心就是发动机技术以及整车操控体验,这些是其他摩托车企业效仿不来的。

在中国摩托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一些品牌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还有几家企业不仅生产整车,也能自主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但是,这些能够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发动机产品除了供给自产整车需求外,还销售到其他品牌摩托车企业和摩托车市场。这种行为从短期看,似乎增加了企业的整体销售额,但从长远看,却非常不利于品牌唯一性的塑造。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宝马摩托车上永远不会出现本田的发动机,而宝马也永远不会将自己的发动机卖给其他摩托车企业。但在中国,不同的摩托车品牌共用一种品牌发动机的例子却比比皆是,真可谓是不同的摩托车品牌“同心同力”。

在摩托车行业,为什么能够生产整车的企业有数百家,而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发动机的企业却仅有少数几家,充分说明发动机在摩托车行业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壁垒。按理来说,拥有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品牌,更应该珍惜这一技术优势,让别人无法轻易买到自己的发动机产品。如果有摩托车企业想要买到本田的发动机来自己组装也不是不可以,但那付出的一定是高昂到购买一辆本田整车的代价,所以没有其他企业或者小作坊会这样做。这也是世界知名品牌能够傲立百年的原因所在。

因此,笔者衷心希望中国的摩托车企业,尤其是具备研发和生产发动机的摩托车企业,能够珍视自己的发动机品牌,不要白菜价般的出售自己的发动机,因为没有流入市场的发动机,也就没有其他杂牌生存的空间,可以极大提升摩托车行业的品牌和技术整合。从长远看,这对整个摩托车行业的提振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怪现状之“不思进取”

对中国摩托车行业来说,“不思进取”这一怪现状,更多是指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企业。因为摩托车产品的升级换代,严格来说是紧紧围绕着发动机产品来进行的。一些外观或者小功能性的提升对摩托车整车体验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其实,中国摩托车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每年在研发上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小数目,而且也确实推出了不少换代产品。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企业“不思进取”的怪现状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太弱。按说中国加入WTO已经多年,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但摩托车行业却依然陷入这个怪圈。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很快就会被其他企业山寨,稍加改动就成为别家的“新品”,不得不说对投入研发的企业来说及其不公平,也非常无奈。这方面外资企业也是深有体会,只要畅销的产品就一定会被仿造,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投入技术研发本应是企业优质发展的内生动力,但国内摩托车企业却不得不面对“研发反而会错失市场”的怪圈,说到底这还是受产业大环境决定的。如何营造一种追求技术创新、鼓励技术创新、打击剽窃仿造的行业新规范、新风气,需要的不仅是大品牌的主动参与,还有国家管控的那只手。而现实却是,国家的这只手用来禁摩,反而雪上加霜。

怪现状之“跟风成性”

众所周知,国人喜欢跟风,倘若出现某种广受关注的新奇事物,那么市场上很快就会掀起一股跟风潮,模仿之作随处可见,这些模仿大多照葫芦画瓢,毫无新意可言。也正因为如此,才极易导致中国市场乱象横生,市场波动幅度大,而三轮车行业亦是如此。

说三轮车行业跟风成性,并非只是笔者无中生有,相信行业从业人士都有共识。其实,行业跟风成性的最大动因,还是普遍的不思进取,没有创意,没有核心理念造成的。不是企业主动在引导市场,而是企业被动受市场引导。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去年和前年流行的“篷车热”,就是一种跟风现象。本来三轮车“篷车化”的产品设计升级需求无可厚非,也确实迎合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市场需求。但转眼间,几乎所有的三轮车企业都开始研发自己的篷车产品,以迎合这一波市场行情。殊不知,大量的社会资源都投入到“篷车”这一领域,最终导致的是产能严重过剩,而且造成产品的良莠不齐,影响消费者对篷车的良好印象。

其实,在三轮车行业,甚至任何行业,专注永远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根本,不要盲目跟风,把自己最擅长的做到最优,方能造就百年名企。

怪现状之“离制造业”

“离制造业”是个新名词,意喻受某种观念的驱使,众多社会资源(包括业内外的资金、人力、物资等)纷纷选择远离制造行业,另谋他路。

毋庸置疑,摩托车行业属于制造业。摩托车产业如何定位,首先要看制造行业如何定位。如果真像“离制造业”现象的推崇者和追随者所信奉的那样,认为制造业是夕阳产业,摩托车产业的未来不会太好,尽快离去是明智的选择。事实不能妄断,摩托车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样糟糕,“夕阳”一说纯属无稽之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现象也会造成社会资源对摩托车行业嗤之以鼻,业内迷茫者更是竞相夺路而逃,严重制约摩托车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仅就摩托车产业而言,“离制造业”现象真的有点甚嚣尘上,有点迫不及待。目前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全离”,也就是彻底地舍行业而去,或转投所谓“朝阳行业”,或到高利领域逐一时厚利;二是“若即若离”,俗称为“半离”,现在被许多业内企业美其名曰“多元化发展战略”,其本质不过如此。

不可否认,行业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在于吐故纳新,但“离制造业”现象,不应该看作单纯的自觉的经济行为,实际上盲动的成分更多,应当算作一种不明事理的跟风行为——因为业内普遍唱衰摩托车行业,各种社会资源也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就应当做出“离”的选择。

当然,对“离制造业”者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弱者,没有实力者,没有发展前途者,离开最好,有利于行业资源整合;而对于强者,有竞争优势者,有未来者,在“离”或“半离”前,就应该三思而后行。总之,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受周围环境和压力的影响。

在如今整个三轮车行业乃至摩托车行业都陷入低迷的大环境下,如果整个行业能够尽量改善或者避免出现这些“怪现状”,相信对于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以及突危破困,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和局势改变,笔者也衷心祝愿中国三轮车行业的未来更加美好。

(编辑:xuyongjie)

0
广告
相关文章
2018中国三轮车行业十大风云人物 2019-04-26
2018中国三轮车行业十大事件 2019-04-26
2018中国三轮车行业优秀车型 2019-04-26
中国三轮车行业优秀出口商 2019-04-26
2018中国三轮车行业优秀供应商 2019-04-26
三轮车行业需在新常态下找到科学的破局之道 2019-04-25
2018三轮车行业优秀车型及特别推荐车型 2019-04-24
逆战2019 探讨中国三轮车行业发展新思路 2019-04-11
热门文章
广告
广告